一、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最为重要。
(1)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其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①伴随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或低血糖症出现的神志改变;②缺血性脑卒中;③脑老化加速及老年性痴呆危险性增高等。
(2)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可伴痛觉过敏、疼痛;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
(3)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功能。临床表现为瞳孔改变(缩小且不规则、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胃排空延迟(胃轻瘫)、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直立性低血压、持续心动过速、心搏间距延长等,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阳痿等。
4、糖尿病足
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胼胝(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主要原因。
5、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多发生于糖尿病史10年以上的病人,当表现为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时称为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继发肾病综合症不到10%,但由于糖尿病是常见病,糖尿病肾病所致肾病综合症占继发性肾病综合症的10%、全部肾病综合症的2%,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常伴有高血压、肌酐清除率下降,如不经治疗,一般四年内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6、其他
糖尿病还可引起视网膜黄斑病(水肿)、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其他眼部并发症。皮肤病变也很常见,某些为糖尿病特异性,大多数为非特异性,但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较重。
二、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
一、1型糖尿病
1、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导致了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 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
2、症状表现: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急性发病并且具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因脂肪分解增多导致其分解产物血酮体水平升高,所以检查时除了高血糖和尿糖强阳性外,往往还有尿酮体阳性。较重者还可出现酮症酸中毒。
3、特点:
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而病因不清的特发性为数不多,胰岛B细胞由于受到自身免疫损伤而遭大量破坏。成年后也可发生1型糖尿病,但大多是进展缓慢,症状不明显,所以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临床上常常误诊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要用外源性胰岛素给予替代治疗。
二、2型糖尿病
1、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当前糖尿病患者的主体,占到90%以上。其病理机制是多种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的分泌障碍,后者主要包括胰岛素量的不足或者质的下降。患者不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胰岛细胞数量多不减少,但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致使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而造成高血糖。
2、症状表现:
病人在疾病初期或甚至终生,其生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病人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发现糖尿病,但却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3、特点:
目前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加被认为与超重肥胖的流行有密切关联。确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的自然发展所致。除血糖升高外,大多还合并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黏血症、高血凝状态、高尿酸血症、高炎性反应、高内脏脂肪、高微量蛋白尿、高胰岛素血症、高腰围、高体重中的几项异常。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要“超越降糖、全面控制”,实施超强化治疗才能有效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三、妊娠糖尿病
1、发病机制:
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发生的高血糖症,包括妊娠前可能已有糖代谢异常但未被发现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以及空腹血糖受损的女性患者。妊娠糖尿病也多发生在超重肥胖的女性中。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2、症状表现:
妊娠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孕妇体重>90kg,本次妊娠并发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者。
3、特点:
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期确诊的糖尿病和原有的糖尿病患者正处于妊娠期两种。前者,一部分产后病情趋于好转,一部分转化为显性糖尿病。无论哪一种妊娠期糖尿病,均需要规范地应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导致流产或死胎。在合理应用胰岛素的前提下,将各项生理指标都严格达标后是能够顺利分娩出一个健康的孩子的。
四、继发性糖尿病
因为胰腺炎、癌、胰大部分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人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关注鉴别,但比较少见。其他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诊断是可结合患病情况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能够恢复,或者于分娩后随访中明确。
三、怎样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
控制饮食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这三类食物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富含膳食纤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要吃到30克以上的膳食纤维,但多数人摄入不足,这易导致便秘、血糖升高、肥胖等问题;二是维生素C含量高,能提高免疫力,让血管和皮肤更有弹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三是富含钾,钠离子含量低,有利于调控血压。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奶类被称为“全营养食物”,能提供我们人体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其最大的营养贡献是补钙。因此,每天应至少摄入半斤奶制品,最好一斤。鲜牛奶最好,买酸奶应选原味的。大豆或豆制品也应每天吃,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肥胖患者,可以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类,因为其脂肪含量比肉类更低,且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没有胆固醇。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预防定期测量血糖
定期测量血糖可以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了解糖尿病诊断标准,得了糖尿病早知道:
1、首先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是正常,一旦高过5.6毫摩尔/升,就要查餐后血糖。
2、查餐后血糖最标准的方法就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喝75克葡萄糖糖水,在2小时之后查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为正常,超过7.8毫摩尔/升就要提高警惕。
3、目前认为,餐后血糖为7.8~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为6.1~7.0毫摩尔/升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
虽说糖尿病不能最终治愈,但在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转这一过程。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四、治疗糖尿病的最新药物
一、口服药:
1、口服降糖。
口服降血糖药物主要的有效成分为磺脲类,其作用的药物原理是促进胰岛素释放,大大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药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在已强大的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有成效。如常用的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吡磺环己脲、甲磺吡脲(达美康)、克糖利、糖适平,和瑞格列耐,如诺和龙。
2、口服降糖增敏剂。
降糖增敏剂主要为双胍类降糖药物(Biguanides),是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及降低高肝糖生成率。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 一般建议餐后服用。如降糖灵、二甲双胍、格华止、力克糖、美迪康、迪化糖锭等。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如拜糖苹。
4、唑烷二酮类。
主要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曲格列酮、匹格列酮、罗格列酮(文迪雅)等。
5、口服胰岛素。
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效果好,副作用少。治疗后期较常用。对餐后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常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二是门冬胰岛素,三是甘精胰岛素。
6、口服降糖的中成药。
中药抗高血糖的作用弱而缓,降血糖的作用不如西药。西药合用中药治疗糖尿病比单用西药治疗进行比较,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延迟西药的失效期。目前,用来降血糖的中成药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加了西药类降糖药,如消渴丸,降糖舒,黄精苦瓜胶囊等。
消渴丸:临床上消渴丸主要用于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的2型糖尿病,症见:口渴喜饮、多尿、多食易饥、消瘦、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等。因消渴丸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服用方便、安全可靠、耐受性好,故临床应用广泛,已成为患者最常服用、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降糖药。但在临床上应用此药时,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出现。
黄精苦瓜胶囊:(人参、苦瓜素、蜂胶、枸杞子、芡实、黄精、菊花、桑葚、玉竹、葛根、黄芪、猪胰脏粉等组成)。本品为纯中药制剂,益气养 阴、清热泻燥、消除三多、降血糖、通血活脉。调节血糖、全面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最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亦可用于预防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亚健康人群。苦瓜主要成分甾体糖甙混合物和嘧啶核苷均可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猪胰脏粉含有大量胰岛素和活性胰岛细胞,不仅直接补充胰岛素还能激活修复胰岛细胞,使胰腺恢复分 泌胰岛素功能,还具有比注射胰岛素更方便、更安全、更平稳的优点,因此胰复糖康胶囊被称为口服“中药胰岛素”。
二、治疗糖尿病的最新验方:
1、乌梅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方。
(1)、主治血尿糖增高,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微厚,脉弦滑等症。
处方为:乌梅60克,人参15克,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当归10克,青皮10克,干姜12克,肉桂、黄连、黄柏各6克,蜀椒3克;
(2)、主治气阴两伤,痰浊上逆,寒热错杂。
处方为:乌梅12克,椒目6克,桂枝6克,细辛3克,干姜3克,黄连3克,党参9克,贝母9克,瓜蒌仁9克,毛冬青9克,百合15克,灸干草4克,上述两方均为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一般患者服用15~20剂,对降底血糖、尿糖、改善微循环会起到一定作用。
2、胜甘汤治疗糖尿病。
主治肝肾阴虚,血尿糖增高,尿多,闭经等症的患者。
处方为:山萸肉30克,五味子20克,乌梅20克,苍术2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连服20~50剂。
3、玉泉散治疗糖尿病。
主治肾阴亏虚,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血尿糖高的患者。
处方为:白粉葛15克,天花粉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5克,甘草5克,糯米15克,日服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连服20~30剂。诸症状定会改善。
4、苦瓜治疗糖尿病。
主治三多症状明显,血尿糖增高的糖尿病患者。
处方为:每日用苦瓜三次,每次25片,连服一月。
5、亚腰葫芦治疗糖尿病。
主治四肢浮肿,停食腹水,小便不利,胸腹胀满等症状。
处方为:日服30克,水煎服,分早、晚二次服用,连服20~30天。
6、茄枝核治疗糖尿病。
主治体倦无力,形体消瘦,三多一少症状突出,周身瘙痒及多汗的糖尿病患者
处方为:每日10克,将茄枝核粉碎后,每日三次,每次取10克,饭前30分钟温开水送服,连服30~45天。
7、鲜竹核治疗糖尿病。
主治口渴多饮,尿多,伴乏力,腰膝酸软,尿后淋痛及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处方为:每次取鲜竹节草200克,加水2000毫升,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5~20天。均会获得良好效果。
8、南瓜治疗糖尿病。
主治腰酸乏力,饥饿症状明显,血尿管增高的糖尿病患者。
处方为:每日采用鲜南瓜200克,赤小豆150克,海带150克,一起煮熟分二次食用,每日煮一次,连用1~2个月。
原标题: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