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臂粉碎性骨折的自我救治
突发性事件很容易造成人员伤害——缺腿断臂、浑身青肿、脊椎骨折都有可能发生。断骨应及早检查。骨折伤员的搬移要格外小心。若有更严重伤势急待处理,别急着首先固定伤骨。在搬移前先固定包扎,随后再完成治疗。
骨折可分为两种类型:外骨折和内骨折。外骨折时断骨可能会刺破皮肤,可能会有明显的伤口,这种情况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在夹板固定前要把断骨复位。断肢摆直,这一定很痛,如果伤员已经昏迷,可以直接完成。
内骨折是指断骨没有刺穿皮肤或裸露在外的病例。触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尤为剧烈。 受到从外部来的强烈冲击所引起的骨骼关节及腱的伤害,外行人是不容易判断究竟是哪一部分遭到破坏。这些伤害大多数是骨折、脱臼、挫伤。其中的复合症状,肉眼看不见或本人都没发现的伤害,有时也会有骨折的现象。严重的骨折也会因休克而引起脑盆血及呕吐。
二、手臂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情况
粉碎性骨折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致残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况。据报道,世界骨医学治疗骨折基本可分为钢板螺丝钉和髓内针内固定两大系统,所以临床治疗也一直沿用着普通接骨板、桥型板、骨外钢板固定及石膏或夹板等技术,而这些技术对3度以上的粉碎性骨折治疗则束手无策,均不能使散碎的骨折片复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骨科专家葛宝丰,历经40年完成的这项全军重大科研成果———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无论是生物力学、运动力学还是抗弯、扭转力学实验,都超过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同类骨折的评定标准,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了骨折愈合的散碎片复位和固定这一关键性问题,并有效地避免了股骨缩短、肌肉萎缩、关节功能丧失和成角畸型等症。
据悉,该项高科技成果已使116名外伤性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骨折全部复位愈合,其中一次手术成功者114名,占98.3%。
三、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固定
骨折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为了避免骨折的断端对血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等组织的损伤,减轻伤员的痛苦,以及便于搬动与转运伤员,凡发生骨折或怀疑有骨折的伤员,均必须在现场立即采取骨折临时固定措施。
一、骨折的判断
1.剧烈的疼痛:由于骨折处的尖端刺伤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活动时骨折局部剧烈疼痛,并有明显压痛、肿胀。
2..畸形:骨折部位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态改变,如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
3.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骨折断端相互碰触时出现的声音和感觉。严禁有意去做此项检查。
4.功能障碍:骨的支撑、运动、保护等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二、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无夹板固定法:将三角巾折叠成10厘米~15厘米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屈肘90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90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四、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基因治疗
WESTPORT,6月16日(路透社医学新闻):美国哈佛医学院的C. H. Evans博士等人发现,在不使用任何支持性生物材料的情况下,给实验性股骨骨折新西兰白兔直接注射含有人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促进骨折愈合。
Evans博士等通过外科手术造成新西兰白兔股骨部分缺损,然后向缺损处注射含有人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或一种荧光素酶基因的腺病毒载体。8周后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通过放射显影观察骨折愈合情况12周。在第12周时,对已修复的组织进行生物力学检查。
放射学指标表明,接受BMP-2基因的动物在7周后骨骼上的病灶愈合;而接受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动物则未愈合。组织学检查表明,接受BMP-2基因的动物出现贯穿骨骼缺损病灶处的骨化,而对照组中绝大多数缺损处只出现了纤维化和稀疏的骨化。在治疗12周后,对照组动物仍未出现“稳定愈合的放射学迹象”。生物力学检查发现,接受BMP-2基因的动物的骨骼平均柔韧度明显升高。上述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基因疗法》(Gene Theraphy)杂志上。
Evans博士等人认为:“注射BMP-2基因导致难以愈合的骨质病灶愈合,这种运送到局部的生长因子基因可能比纯化的重组蛋白更有效。”他们特别指出,基因疗法不会象外科手术那样进一步损害受损组织的完整性,并可能只需要注射一次.
原标题:手臂粉碎性骨折症状手臂粉碎性骨折的注意事项